带阻尼行输出管,是彩电行输出电路中功耗最大且为最重要的器件。带阻尼行输出管的内电路见图1,在b、e极间并联了分流匹配电阻(使其能更好地与前行推动级电路匹配),c、e极间并接高耐压高频阻尼二极管,兼c、e极间保护;虽然带阻尼行输出管内含以上两元件,但其外形与普通金、塑封大功率管相同。
(1)检测方法:先用万用表R×1挡,红表笔接c极,黑表笔接b极,测b、c极正向电阻值,一般为10多欧姆;再将黑表笔移至e极,相当于测内阻尼二极管正向导通电阻值;然后用两表笔分别测b、e极正良向电阻值,其反向电阻值便是内附分流匹配电阻(在20Ω~60Ω左右),而b、e极正向电阻值为b、e极和分流电阻并联的结果仍很小。经以上测量后,将万用表置于Rx10k挡。黑表笔接c极,红表笔分别接b、e极,表针应不动,值为∞(因R×10k挡仅10V~15V电压),通过以上初测过关的便可进入以下测量。
(2)耐压测试:见图2,一般带阻尼行输出管的反向耐压BVcer值(即b、e极间并有电阻时的耐压值)原则上应高于1200V。有条件的还可测饱和压降。
(3)hFE(共发射极直流放大系数)或β(常称其为β)的检测方法:由于带阻尼行输出管内置阻尼二极管,特别是b、e极间有分流匹配电阻,给测量β值带来不便,如果用万用表的hFE挡,一般是无法测其β值的,《电子报》2003年第23期第三版提及在待测管b、c极间接一只33k电位器的方法(见图3),此法是错误的,会误导初学者。经笔者测试多个指针万用表β值孔的c、e极间短路电流仅10mA以下(此时表针已猛偏至右边),若被测管b、e极间分流电阻为较大值50Ω,当33k电位器被调到使分流电阻流过10mA时,表针已锰偏不说,此时分流电阻50Ω两端电压仅Vr=Ir·R=10mA×50Ω即0.5V,此时三极管b极仅0.5V电压(分流电阻与b、e极并联),根本未导通哪来Ic电流,更谈何β值呢?况且很多带阻尼行输出管分流匹配电阻值低于50Ω,分流更大,b极电压更低。所以此方法是错误的。
为此,笔者在此介绍一种可行性带阻尼行输出管的β值测试方法,见图4。其原理是先用数字表精确测出分流电阻R的阻值(冷态测),然后按手册中的测量条件,c、e极间加上5V直流电压,未通电时先置RP最大值,通电后调RP使Ic=500mA,这时产生的数据有:Ib总(Ir+Ib)、Ic、Vbe=Vr。这时可算出的值Ir=Vr/R,Ib=Ib总减去Ir,而β=Ic/Ir,就求得被测管在5V,Ic=500mA时的β值。注:以上测量数据时要迅速,因被测量管在Ic=500mA时会引起发热而使Ic变化,如读数速度太慢,可将RP调大使Ic减小,待Ic慢慢升为500mA时,再重新读数,或关断电源冷却一下再通电测。
检测举例:以D870为例,冷测分流电阻R=38Ω,Vce=5V,Ic=500mA;测得V=Vr=0.707V,Ib总=55.8mA(图4中M1表),就得出IR=Vr/R=0.707V/38Ω=18.61(mA),Ib=Ib总-Ir=55.8-18.61=37.19(mA),β=Ic/Ir=500mA/37.19mA,与参数手册相符合。经用D850(无阻尼)模拟带阻尼行输出管先后的β值看出此法准确(见附表中D850测试两栏)。从附表中不难发现,实际使用中最耐用的行管之一的C4927日立管,它的大电流放大系数很高,β值约是普通管的3~4倍。从另一方面也证实大多数彩电存在行推动不足。
以上测量β值方法,仅笔者实践而得,如有更简方法,还望指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