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路说明:

振荡过程:BG3集电极输出到线圈上,并通过线圈的次级反馈给BG3的基极,进而控制集电集电流,形成正反馈,电路振荡。BG3饱和导通时,C2经R6、BG3的be结充电,线圈充电达到BG3所提供的最电大电流后,线圈L上的电压回升(u=Ldi/dt,i不增加,u变0),线圈次级电压下降,C3通过R6、R5放电,C3电压抬升,当抬升到0.6v后,BG3再次导通。因此C3放电的速度决定了BG3截止的时间,线圈L的电流增加到BG3所能提供的最大电流所需的时间决定了BG3的导通时间。
输出稳压过程:当U0增大后,D3导通,BG2基极电压升高,工作电流变小,BG3的偏置电流变小,振荡减弱,U0下降。U0下降的直接原因是BG3的Ib下降,最大Ic也下降,线圈L增加最大Ic所需的时间也下降,BG3导通时间减少,另一方面,由与Ib变小,C3放电的速度变慢,BG3截止时间变长,占空比变大,输出电压变小。
电路的启动:
R4、C2是构成启动电路。RC时间常数为300us。经过几个RC常数以后,C2充满电,不再提供偏置电流。振荡周期约20us ,C2提供偏置电流可让振荡器工作300*3/20=45个周期,这足以使U0上升,并通过C1、R1给BG1提供偏置,电路持续振荡。关机后,C2经R4、D3、L、D1放电,下一次开机时,C2又能提供启动偏置电流。
自动关机电路:
该电路具有正反馈特征:起动后,C1经R1、和GB1的Vbe结充电,C1上的压降逐渐上升,最后将导至BG1的Vbe电压小于0.5v,BG3得到的偏置变小, U0下降,而U0下降将加速BG1截止,BG3也截止,电路停振。正是一个正返馈过程,BG1偏置不足后,电路瞬间停振。
当输出电压U0
R6的作用:BG3饱和导能初期,线圈次极电压突然抬升,C3经R6、BG3的be结充电,由于be结微变电阻小,会产生强烈的冲击电流。在示波器中观察,GB3的Vbe会产生很强的尖峰脉冲,经R6限流后,该脉冲得到有效的抑制。
停振时的工作电流:1.5v电源经线圈、D1、负载再回到电源负极。由现经D1降压后,负载上只得到0.9v左右电压,电流很小,对电池寿命影响不大。经测试和计算,如果一直不关机,电池将在半年后耗尽。而事实上长时间不用万用表,应取出电池,而不是关机与不关机的问题,没有必要计较因忘记关机产生的消耗。
效率估计(具体计算从略):
工作电流较小时,BG3及其偏置消耗4%,D1消耗9%,线圈3%,D3及R4消耗10%,总效率74%。
工作电流较大时,BG3及其偏置消耗9%,D1消耗11%,线圈5%,D3及R4消耗2%,总效率73%。
如果对各器件精心选配,效率可超过85%,但业余条件下不大可能做到这点,故不必过分追求效率。
线圈制作:
线圈电感可作大一些(如1mH),内阻小一些,电路纹波小,且对提高效率有所帮助,虽然电源调整率变差一些,但对万用表没有影响。考虑到实际制作上的困难,只要把小磁环用直径0.25—0.5漆包线绕满一层即可,漆包线视小磁环大小而定,磁环小则用小线径的线多绕几圈,磁环大则少绕几圈,线径可加大一些。磁环不能太小,否则电感量难以达到300uH,即使做到了,内阻可能也有几欧。磁环可使用坏电脑主板上或电脑开关电源中的小磁环。
BG3的选择:选取饱和电阻小的,如8050、C3807、C2060、D1207、D882等常见管子均可。选用9013也可以,但大电流输出能力稍差。D882、2SC3807较好,但他是高频中功管,有点占位置,建议使用8050。最好使用正品管子,伪劣管子的性能与数据表中提供的参数可能相差数倍。当BG3使用中功率管,并适当调整偏置电流,D1选用电流大一些的快速肖特基管,输出大于1W也没有太大问题,具体计算、设计见下文。

二、设计过程:
振荡电路使用传统的开关电源电路并适当改进,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各元件的参数:
(一)电感L及反馈电路参数的确定:
(1)开关电源中的基本运算关系

(二)起振条件计算:
接通电源的瞬间,三极管饱和导通,电感内的电流不断增大,Ic很快达到最大值,此期间,电感也对负载滤波电容充电,负载很重,电路无法起振。当充电结束,三极管处于放大区,工作状初步态稳定下来。接下来,能否起振,主要决定与三极管的放大能力。当然,如果事先对滤波电容充电,电路极易起振。起振的过程,振荡管经过三个阶段,(1)小信号放大阶段(2)进入非线性区(3)进入开关状态。下面对起振条件作比较详细的电路分析:
有多种分析方法,为了简化计算,仅分析小信号放大的情形,这也是起振的关键。小信号时,我们可把三极管、二极管等效为线性元件,之后即可用拉氏变换或复数法等方法进行计算。拉氏变换可得到详细的暂态过程,然而本电路在小信号时的暂态过程不是我们所急需的,使用此法有点吃力不讨好。因此建议使用复数法求出稳态情况即可。顺便说一下,使用电子仿值软件(如EWB9.0)也可得到暂态和稳态过程,但仿真软件是基于数值计算的,可轻松得到计算结果,却不易找到各元件参数的相互关系。
1、整流输出回路产生的负载分为纯阻Rs与电容Cs

2、振荡电路的等效电路(小信息号时)

图a是中频段的交流等效电路,图b做简化了的等效电路,其中rbb忽略。
R的估计:是三极管ce交流等效电阻Rc与负载电阻Rs之和,其它电阻影响可忽略。Rc约150Ω,Rs约37Ω。R=Rc//Rs=30Ω。
r的估计:是be微变电阻与偏置电阻并联值,偏置电阻的阻值较大,可忽略。R=26mv/1.7mA=15Ω
C的估计:反馈线圈的负载电容反应在主线圈的等效电容为k2c,线圈及电路板的分布电容C0,负载等电容Cs三者之和。
并联在be结上的等效电容Cbe的估计:be结电容与bc结容引起的附加电容之和。be结电容在三极管的数据表中一般不提供,但可以用fT计算。

3、放大倍数的最低要求:

4、结论:

该电路不宜接入重负载,因为重负载时对管子的放大能力要求太高。
由于负载轻的时候极易起振,这也不一定是好事。此时振荡管只要有微弱的偏置即可起振,所以在设计自动关机电路时就必须彻底截断偏置,不让漏电流或干扰脉冲进入。
 

三、整体分析:
电路未起振时,BG3必须工作在放大区

此时BG3所提供的最大峰电流166mA的1/3左右,最大输出功率也将下降到原来的1/3,考虑到低压时电能转换效率有所下降,最大输出功率可能下降到1/4,最大输出电流预计不易超过4mA。可见1.5V供电时,静态电流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接上R6未必起振。原因是小功率三极管在几百毫安的工作电流下放大倍数下降。通常直流放大倍数下降慢一些,交流放大倍数快一些。如果BG3选用2N5551,它在10mA时直流β=150,在100mA时β=40,从三极管的输出曲线看,此时的输出曲线没有明显的饱和区与放大区,三极管的交流小信号放大能力下急剧下滑,电路起振的可能性不大,除非减小静态工作电流,然而减小工作电流将造成功率输出能力下降。网上查数据表可知:2N5551的典型直流放大倍数是Ic1=60mA,β1=80;Ic2=100mA,β2=40,在这一范围内(80mA左右)的平均直流放大倍数是(80+40)/2=60,在交流情况下则更糟糕。Ic=80mA时平均交流放大倍数是β*=(Ic2-Ic1)/(Ib2-Ib1)=(100-60)/(100/40-60/80)=23倍,本人实测一个,竟然只有18倍。同样方法查表计算得知,Ic>100mA时,β*<10倍。因此BG3选用2N5551是十分不恰当的,必须另选其它管子。[Page]

通常,Uce<Ube时,三极管进入饱和区,此时Ube大约在0.5—1V(与Ib有较大关系),为了计算方便,可认为Uce在小于0.7V时进入了饱和区。如上图所示某三极管的输出曲线,斜虚线左边为饱和区,右边为放大区。标准作图不是上图所示的折线,而是曲线,如果画成曲线,在Vce在0.4到0.7之间可看作过渡区(恒阻向恒流的转折区)。从输出曲线看,在饱和区CE的伏安特性像电阻,图中直线的斜率就是饱和电导值,Ib较大时,饱和区内的这几条线基本重合,因此粗略计算时,通常取斜率最大的那条线为饱和电导值,可看作饱和电阻的极限参数。三极管数据表中,确定某三极管的饱和电阻时,其Ib会取大一些,大到输出曲线中找不到它也很正常,可理解为极限参数,此时的饱和电阻看作输出曲线上方那几条曲的饱和电阻也没问题,反正Ib较大时,那几条线几乎重合。通常三极管的数据表手册不一定直接给出饱和电阻,而是提供饱和压降Vce(sat),并给出此时的Ic和Ib的值。那么饱和电阻就是r=Vce(sta)/Ic。当Ib较大时,恒流特性变差,对应的那条输出曲线没有明显的恒流区,大部分小功率管子在这一阶段交直流放大倍数变得很小(在输出曲线上,线条较密处,放大倍数小,反之则大)。
对大部分中小功率管来说,饱和电阻比较小的,放大倍数急剧变小时对应的集电集电流Ic0比较大。原因如下:随着Ib增大,Vbe没有明显变化(图中的虚线斜率变得很大),通常不会超过1v,为了便于计算,不妨Vbe的极限参考值0.75v,此时Vbe对Ic的控制能力将变差,放大能力下降,并以此值参考值计算,Ube=Uce=0.75v时,Ic=0.75/r,r是饱和电阻。也就是说r越小,Ic0越大。如2N5551的饱和电阻是r=4,那么Vce=0.75v时,Ic0=0.75/r=180mA,此时2N5551的放大能力变很差。

再如8050的饱和电阻是0.25欧,Ic0=0.75/r=3A,此时8050放大能力变差,实际上此时也超出了8050的极限工作电流。当然以上只是估算,要想得到精确结果,还是直接读输出曲线图,或实际动手测量。当电路对三极管放大能力要求较高时,集电集电流应远离Ic0,不妨取Ic0的1/3以下。
Vbe与Ib的关系可近似为指数关系。当Ib>0.7以后,Vbe基本不变。
(三)自动关机时间的计算:
由于三极管be结参与充电对C1充电,所电路是非线性的,给计算带来麻烦,有必要做简化处理。BG1截止前,Vbe电压基本保持在0.5v左右,可认为Vbe不变,因此BG1截止前充电电路是线性的,即由R1对C1充电过程,充电速度由RC常数及终止电压Ub、起始电压Ub三个因素决定。
Ub=9-0.5=8.5v
促使BG1截止的基极电压为0.5v,C1的充电结束电压为V=9v-0.5(R1+R2)/R1=7.5v
对C1充电的电阻是R1,RC常数是2M*100u=200秒
C1充电前的初始电压是Ua=0,如果是关机后马上开机,初始电压是D2的正向压降Ua=0.5v。

C1的漏电要小一些,否则自动关机时间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