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CCD是决定像素的关键?
前面我们也说到,CCD在数码相机中的作用就像传统相机中的胶片一样,胶片是通过化学反应,将影像投影出来,而CCD则是由很多“感光单元”构成,它们将经过镜头的光按照强度转换成电讯号。在相同像素的情况下,相机CCD的面积越大,单个感光单元的面积也就越大,其信噪比和感光能力也就越强,成像的质量自然就越好。相反,单个感光单元的面积越小,其信噪比和感光能力也就越弱,成像的质量自然就很差了。
像素数的多与少,决定了一块CCD上有多少个感光单元,也体现了CCD的分辨率。当厂商和经销商正为每提高一个百万像素欢欣雀跃的时候,消费者眼中往往最容易忽略的是CCD的尺寸,而这恰恰很重要。打个的简单比方,如果一个房间内,原来住着4个人,大家住的很舒适,而突然又多出来一个人,也就是说,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住了5个人,那住着有原来舒适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面积只有1/2.7英寸的CCD上已经排列几百万个像素点,如果想在这样的芯片面积上再增加像素数,就会带来图像信噪比降低、等效感光度降低等大量问题。
通常CCD分为四种尺寸,由大到小依次为:APS、2/3英寸、1/1.8英寸、1/2.7英寸。 CCD面积越小,制造成本就越低,通常消费者在使用的时候会明显感觉,CCD面积小的数码相机在光线比较弱的情况下,快门速度会非常慢,在暗部的表现不理想,即便在光线很好的时候,在色彩方面也不能完全的还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和镜头有关系,但CCD不能摆脱干系。大家如果对这一说法不相信的话,可以拿起自己家里面500万像素以上的数码相机,例如索尼F828、柯达DX7590等,在某一固定位置,设置成最大像素拍一张,再设置成最小像素拍一张,放大局部,对比一下看看图像质量就会明白。
CCD面积肯定是越来越好,但和COMS一样,面积越大,对制造工艺的要求也在提高,成品率也无法保证,所以目前大部分消费级高端数码相机使用的都是2/3英寸的CCD。而800万高像素之风的降温,和CCD的研发停滞有一定关系,估计年内不大有可能有厂商推出800万以上像素的数码相机。
插值有意义吗?
我想“插值”这个词,出现最多的就是在我们国货数码相机和一些摄像头的广告中。那么究竟何为插值呢?它只是将 CCD 感光元件所形成的实际像素数,利用特定的软件进行一定程度的模糊处理后,在空隙间进行填充,从而增加图像的像素值。它并不是由CCD直接生成,只是通过程序的不断计算之后生成了一个放大图像,放大的图像虽然表面看起来比较平滑、干净,我们从表面参数来看,总像素的确提高了,但CCD所生成的实际像素值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不过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提高”会对图像本身的质量产生影响,局部放大之后你就会发现,很多细节部分有可能丧失,就好像拔苗助长一样。
这种所谓的文字游戏,有点和光学变焦与数码变焦的道理是一样的,一个是通过镜头的变换来进行图像的远近变化,而另外一个是通过对图像的放大,来实现局部的表现,所以以后看到类似的词语,后面的那个插值数据就没有必要在意了,反正是个摆设。
这里还特别提一下前面说到的SUPER CCD技术,由于CCD原理的不同,富士所有采用SUPER CCD的数码相机几乎都会在显著位置标注实际象素和最大输出象素,虽然它也是采用插值放大,来生成最大输出像素,但根据国内某些专业网站的测试,像S602这样实际像素300万,插值输出600万象素的相机,插值图像能和实际像素输出500万相机拍出的图片去媲美,所以采用SUPER CCD技术的富士算是一个插值计算的特例来看待。
全文写到这里,就要告一段落了。我主要是想通过本文,一方面让很多读者了解数码相机成像的一些原理,同时利用发问的形式,让大家走出像素的误区,能清醒的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机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