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故障是新型录放像机维修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技巧高明与否直接关系到检修的效率质量。大量的维修实例已表明,诊断故障的技巧可用“十先十后”进行概括,具体如下。
1、先动脑后动手
对待修机的故障现象,要多观察、多分析、多思考、然后有目的开机检查、测量。切勿盲目、无把握地乱调、乱焊、乱拆、乱卸,以免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2、先静态后动态
所谓“静态”就是指待修机处于不通电的静止状态,也就是必须在切断电源的情况下先行检查。“动态”就是指待修机处于通电后的工作状态。动态检修必须经过静态时的必要检测之后才能进行,绝对不能盲目通电,以免待修机受到进一步的损坏。
3、先清洁后检测
新型录放像机的不少故障,都是由于灰尘、磁粉、油垢或水汽等污染引起的。例如磁鼓面的污染会导致录放时图像质量,无彩色、有噪波点,甚至无图像,音频磁头污染会导致伴音轻或无伴音,光电转换系统污染会导致光电转换效率降低,甚至不能进行光电转换,机械系统的污染会导致带盒的进出、磁带的加载卸载及运行状态失常,磁敏传感器污染会导致伺服调控异常;微处理器污染会导致系统控制误动作……等等。据此,在检寻故障时,首先应把机械系统、磁鼓表面及有关磁头端及电子电路部件都清洁干净,排除了由污染引起的故障后,再动手进行检测。
4、先机械后电气
新型录放像机的自动化程度高、保护功能齐全,机械系统的不良往往直接影响某部分电路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或使整机处于自动断电保护停机状态,因此在检寻故障时,应该先检查机械方面的故障,待机械系统运转正常之后,再检查电气方面的故障。
5、先电源后负载
电源系统是整机的能量供给中心,电源供给电能,负载消耗电能、依靠电能工作,负载的绝大多数故障往往是其电源供给不畅通所致。因此,在检寻故障时,应首先检查电源电路,确认供电无异常后,再进行各功能电路的检查。
6、先简单后复杂
维修实践证明,在新型录放像机故障中,其单一原因引起故障的情况占绝大多数,而同时由几个原因引起故障的情况要少得多,因此,当接到待修机后,首先要检测可能引发故障中那些最直接、最简单的故障原因,绝大多数的散障经此步骤之后就能找出故障原因(即故障点)。当经上述步骤后仍未找到故障点,表明所发故障是由一些较复杂的或一些间接的原因引起的,不过这种情况在全部故障原因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太高。这时,可逐步查找故障原因。这样查找故障点的速度是最快的,避免了将简单故障复杂化,
7、先机外后机内
新型录放像机的机内故障,,都有其外部表现。不同的外部表现就反应出相应的内部元器件的不良。诊断和检寻故障时,要从机外开始,逐步向内部深入。如图2,比如,遇到待修机时,应首先检查是否使用操作不当;各开关及旋钮的位置不对;或者监视器、连接线、插头、插座有问题。在确认一切正常无误之后,再仔细观察,经分析。推断确认有可能是某部分电路存在故障的情况下,再开机对有可能存在故障的机械部件或电路进行“有的放矢”的检测。这样既能避免盲目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又可大大提高检修的效率。
8、先主要后次要
在待修新型录放像机中,故障对整机功能的影响程度决定了故障的主次性。有些主要故障不一定是很难维修的故障,而次要的故障也不等于就是简单易修的故障。不管是难修的还是易修的,应该先解决影响全局的主要故障。例如,当录(放)像机重放时有异常声响,同时播放出来的图像质量也不良时,应首先排除机内的异常声响的故障。尽管它可能只是一个螺钉的松动或传动带碰撞相邻部件,极易排除,但它是主要故障,不及时排除它,极易造成自动保护停机或损坏元器件。而重放图像质量不良的故障涉及的因素多,故障面较广,不能立即找到故障根源,但它并不防碍机器的正常运转。可以稍后再排除。当然,对两个主次不分,都不影响整机功能的故障,一般还是应先易后难。
9、先判断后调整
在检修新型录放像机的过程中,元部件工作状态的调整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在动手调整之前,判断要正确,即要调整的部件是否是故障源。判断不准,调整就失去意义,甚至会使故障扩大。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的是;要随调动随复原,因为这些可调元件进行调整之后,可能会使待修机的工作状态得到改善或使故障消除,但有时则可能使待修机的工作状态变化或无明显作用,此时一定要将这些被调元器件恢复到调动以前的状态。以免给检修工作带来人为的麻烦
10、先普通后特殊
在检修过程中,对普通的带共性的故障要优先考虑和排除,再考虑个别特殊的故障。普通的带共性的故障,既容易发现,也容易排除,而且,还能以点带面,在排除一个故障的同时,可排除其他故障。比如,待修机在放像时,图像噪点严重,画面中伴有随机的水平白线条,并且同步不良,检修时,首先应排除图像噪点严重的故障,因为这一个普通的带共性的故障,在清洗磁鼓之后,图像噪点少了,同时也排除了图像有随机水平白线条及同步不良的故障。这类故障是由于磁鼓上的视频磁头严重污染后引起信号失落而造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