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化的维修往往受到传统维修者的轻视,认为缺少技术含量。我们不能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至少是片面的。何为技术?对维修服务者而言,技术就是处理问题的能力,就是利用环境条件的能力,就是适应生活的能力,元件芯片级维修是理论的成功应用和经验的积累,整板代换也是一种处理问题的策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品的增加,越来越是一种大智慧。
前一段时间我的电动自行车坏了,经修车师傅检查是控制器出了问题,花一百元换上一个新控制器马上就好了。控制器是一个独立结构的模块,具有标准插接口,所以修理得很快,不耽误使用,我也比较满意,完全认可这种方式。有人可能要问,控制器能不能修理吗?可能坏的只是很小的元件。回答是肯定的,换下来的控制器可以返厂家维修,也可以找家电和电子' 以检查。像电动车充电器一样,控制器也是一个包括中普通修车师傅完全掌握修理控制器会有困难。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控制器的结构不是模块的,不能整个代换,必须采用元件级维修,可能就是换个电阻、电容、管子和芯片的事情,但对普通修车师傅而言就不一定好查找毛病,这样电动车的维修就会遇到麻烦,会增高维修的门槛,对用户而言,花的钱也不一定少,往往还会耽误使用。采用独立模块化的结构,一换了之,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电动车的维修也就变得容易了。
通常用户要求的是便捷及时的服务,不关心你是元件级维修还是板块级的维修,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价格不再是制约因素的话,很多情况下板块维修符合当前的实际,如同科技含量很高的电脑维修一样,电源或者什么板块坏了,一换了之,方便了维修者和用户,看似复杂的电脑,维修却没有什么困难,这就是板块化的好处,因而是市场的必然选择。
但听说过很多用户对板块化维修的抱怨。比如用户张先生维修42英寸平板电视,花了8块钱换个电源管理芯片等小元件,找一个熟人就修好了,但之前厂家的维修员采取换板维修,报价500元,维修下来家太坑人,换板维修坑人,维修要尽量不换板子,先考虑不换板块;迫不得已再换板。以上说的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也是百姓对维修行业存在成见的典型事例,听完张先生的抱怨后自己也说几句由此引发的感想。
其实,市场上一块同样的电源板估计也卖不到维修员报的价500元,厂家维修的利润应该在三五百元左右,如果不是换板子的话,在维修中元件费用是很少的,和维修费相比多数情况下不值一提,就比如张先生说的八块钱的元件费。因为是熟人,张先生花费很少,欠的是人情,这就完全没有代表性了。别说收八块,就是收八十块维修者的生计也很难维系。如果是正常的维修生意,维修费的价格应该在两三百元,地区不同可能也会有些波动,但是,我们想一下,如果是换八块钱的元件,给用户说收费几百元,用户会接受吗?很难!但如果把价格附着在一个实实在在的板子上,收费就比较容易得到用户的理解,去掉板子二三百元的价格,利润基本是一样的,正因为如此,维修员一般会选择换板子。张先生所说的维修情况,朋友手到病除,没费吹灰之力,那也是特例,有时候,几天、几十天查不到故障原因也是常事,手到病除收费是三百元,你修理一个月收费也只能三百元。这是维修员一个大的公平的原则,看到我手到病除轻松收入几百元的惬意,不要忘了我废寝忘食、挑灯夜战数日没有任何斩获的无奈。费尽周折修不好的机器收不到钱,能修好的机器如果也得不到回报,这个维修行业还怎么生存?有时维修员给用户说没有元件修不好,很多情况下是托词,实际的情况是找不到故障原因,没有这个技术能力,也可能是没有这个时间,不值得花那么大的精力。幸好板块化的维修拓宽了很多人的维修能力,使厂家的维修技术得以延伸,这是必然之举,有些用户和个体维修人员对板块化维修的微词和诟病是眼光放得太低,也许元件级的维修对某一个实例是最佳的选择,但对整个维修市场却是一种落后的思维。
张先生也提到,先考虑不换板块,迫不得已再换板,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两全其美,但说的容易做起来难。一个维修员维修数天而不能修好,然后换板子,这么多天的维修费用怎么考虑啊,成本更高啊,现在一个小工就要一二百元。当然你可以说是技术不行,认为维修员应该一查就知道该不该换板,但实际做不到,维修也远不是如此简单。真正游刃有余的元件级维修可不那么容易,不是像局外人想像的那样,员很难甚至不可能熟悉所有。板块化的思维就是把维修中的困难转移,使维修规模化,个体劳动社会化,降低维修技术的门槛。元件级的维修是复杂的劳动,相比较而言,板块化的维修就是相对简单的劳动,化复杂为简单是一种策略,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
对面向用户的一般维修员而言,元件级维修是一种复杂的劳动,如同医生到基层看病,千变万化,困难的是故障的诊断,但板块化的维修降低了维修的难度,使得上门服务成为可能。维修是个技术劳动,而且本来是个复杂的技术劳动,但得到的报酬却不及简单劳动的价格,如果不换任何元件,你花费的精力和功只好附加在一定的元件上--换板维修,另外,换板子维修对维修员而言是一种快刀斩乱麻的方法,简化了劳动强度,好修难修区别不大了。张先生说的“择机换板”好说不好做,因为只有修理以后,维修员才能知道板子好修不好修,这其实是事后诸葛亮了,有时候“知道无法维修只能换板”是要花费很多很多的劳动,而且这与技术密切相关,一个身经百战的维修专家理解的“无法维修”和一个普通的维修员理解的“无法维查,板子没有被轻易修好,甚至找不到毛病,修不好,耽误观看很多天,张先生的感悟就会大不一样了。
可以这么说,像张先生这样的情况,即便不是换板子维修,正常的价格也要在两三百元左右,这是很多用户不能接受的,如果用户理解并认可这两三百元的维修技术价值,张先生的这个情况不换板子维修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不换板子能不能修好也在两可之间,失去了用户认可维修技术价值的前提,换板子维修就显得很正常了。
板块化维修与其说是与时俱进,不如说是市场的选择。过去一个板子价格很贵,市场上也很少,换板维修的成本的确惊人,维修员一般也不会主动选择。现在不同了,备件市场繁荣,快递便捷,一般的板子(包括很多原装的)都能买到,价格也比较便宜,换板维修慢慢成为维修的重要手段。与时俱进就是要选择最合理的方式,如果说过去板块化维修还只是不得已的话,现在随着电视平板化的普及,板块化维修已经成为主流和方向。
诚然,维修员并不刻意排斥元件级的维修。元件级的维修也并不是高不可测,虽然对基础理论的要求会高很多,但需要更多的是实际的维修量。这些厂家换回去的板子集中起来维修就会容易得多,花费的脑力劳动和价值也很少。熟能生巧,如果你大量地接触,这种元件级的维修甚至也会变成一种简单的劳动,比如说修电脑主板对家电维修人员来说不容易,但专门从事电脑主板的商家维修就快得很,演变成简单劳动,十几个板子会就修完,一块主板的平均维修价格也就二三十元。
维修者采用板块化维修有时候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张先生从用户个人的角度、实际的感悟得出的这个结论虽然有其道理,但也容易放大百姓对维修行业误解,形成偏见,而多数媒体的所谓的揭秘报道和暗访对这种偏见更加推波助澜,惊呼:换几块钱的元件收费几百元!老是纠结在换的元件的价格上,而不从技术服务的角度合理地认识问题导向舆论,按照这个逻辑,记者们写的每一篇稿子都不值一块钱的电费或者是一毛钱的墨水。
所以,我们要更全面看问题,如果从社会化维修服务的高度来看,板块化的理念应该被百姓接受:没有了板块化的维修,维修会更难,很多机器当地没有地方去修了,而要到其他地方去修,其最终结果反而就不会省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