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原装HP(惠普)D2813型彩色显示器,开机后屏幕中央上半部出现一条宽约2cm的竖直光栅。约几秒后消失,同时机壳上方冒出一股青烟。 
    立即关机,打开机壳观察,主板上元件未见异常,仅行管的散热板温度较高,说明行负载较重,甚至存在短路现象。再次尝试开机,故障现象同上。此时看到“烟源”来自显像管管颈,立即关机,拔下显像管座,小心地取下偏转线圈,上侧的行偏转线圈与橡胶垫接触处巳明显破损,漆包线上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铜绿”,连橡胶垫也因短路产生的高温而炭化,于是尝试对此偏转线圈进行修理。 
    首先对该偏转线圈进行全面检查:帧线圈完好无损,行线圈系两组并联,短路的只是上侧的一组,下侧的一组完好,这就为利用“对称法”修理提供了条件。首先用小毛刷小心地刷去短路处表层的“铜绿”,再用棉球蘸无水酒精清洗“患处”,将污垢和氧化物清理干净。这时“伤痕”已暴露无遗——有两层大约十几根漆包线的漆层已完全脱落,其中五六根已烧断,另外几根也似断未断,看来修理难度甚大。于是小心地用尖嘴镊子将其逐次挑起(注意每次只能挑起同一根线断开的两端,若同时挑开多根断头,将会使断点错位而接错),取同规格的漆包线一小段将其接好并套上绝缘套管(最好是修电机用的细黄蜡管,既绝缘又耐高温),接线可适量放长一些,并挪到适当位置,以避免许多接头在此重叠,而再次产生短路。接好一根后,再去挑开第二根,由外层至内层依次进行,千万不可弄乱。对那些似断未断的,也应将其挑断挑开,仿照上法一一接好,以绝后患。 
    然后利用“对称法”对比两组行偏转线圈进行检查,其各项参数包括直流阻值均应完全相同。由于行偏转线圈与电路中其他元件如行线性调节器均有连接,因此必须开路检查。分别焊开两组行线圈与电路的连接头(一个头即可),以完好的线圈为“参照物”,用数字表测出其直流电阻为1.2Ω,再测故障线圈、的阻值,却只有1.0Ω,说明仍有短路现象存在。再用放大镜细查“患处”,果然有两根并排的漆包线之间仍有少许“铜绿”,此即为残存的短路点。由于该点位于线圈深处,己无法再挑,遂用酒精将“铜绿”洗去,干燥后涂上少许绝缘清漆,并用电吹风的热风挡彻底吹干。再测其直流阻值,亦为1.2Ω,说明故障已完全排除。 
    于是恢复所有接点、插头,将偏转线圈小心地套回原处,已炭化的橡校垫则废弃不用,并使该处线圈与管壳石墨层之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以保证良好的绝缘(编者按:偏转线圈下的三个橡胶垫不可不用,因为像管的动会聚是靠其来调整的。虽然炭化了的不能用,但一定要找替代品补上,以便调整动会聚)。连上主机,开启电源,光栅出现了,连续开机数分钟,行管散热板的温度仍未见明显上升,行管集电极电压亦保持稳定,说明电路已基本恢复正常。仔细观察光栅,发觉一定程度的枕形失真,且左侧失真程度较大。这表明修复后虽然两个线圈的直流阻值已相等,但其他参数特别是电感量由于布线、线圈形状的变化等因素而不可能完全相同。这一差异必然通过枕校变压器又反馈给帧偏转电路,使得原来利用帧输出抛物波对行输出电流波形的调制量已变得不适宜,于是出现了两侧不等的枕形失真。 
    针对上述情况,在主板上找到枕校调节电位器,细心调整,并配合调节行线性。行宽等,终于使光栅基本恢复正常,尽管还差强人意,但对于一般情况下的使用如文字处理等已无甚影响。 
    上述修理结果虽不能令人十分满意,但挽救了一台因缺乏配件替换而面临“死机”的显示器,使其重新发挥作用,其经济效益是不言而喻的。类似的修理方法完全可以应用到彩电及其他电器线圈的修理上,并不限定偏转线圈,只要是相同的两组或两组以上线圈,其中有一组是完好的,即可以它为“参照物”,运用“对称法”修好其他线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