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维修中,新手上路担心从业困难,老维修员担心功底难以抵挡新技术,看了下述“快修方略”,您会信心倍增。
一、 智在“五修”

       维修涉及的机器和故障,按照难易程度大致可分为五种:简单的、一般的、疑难的、不常修的、不可修的。针对五种类型,处理态度和方法酌情而变,才是明智的快修思路。经常见到某些同行在这方面不讲策略,不分轻重、不顾实效,该处理好的弄不牢靠,不该出手的又出力不讨好。

1.精修简单故障

        对于CRT彩电的像管座受潮、明显的脱焊、按键漏电导致的“跳台”、维修开关老化造成的亮度信号丢失等简单故障,大多数同行都有“手到擒来”的功夫。同样是快修,“功夫”还是有讲究的一一主要是精细, 把主要故障和相关问题都处理千净利索。比如看到300V电容头顶“开花”了,不要一换了之,要把电容漏液擦净吹干。对于浸到电解液的按键、可调电阻等元件,换新才能省事。换按键最好窝端”,“单打一”是不负责不牢靠的方法;换了保险丝,要注意卡座是否生锈、松弛;老机换中周后还需注意RF-AGC调整电阻是否老化,天线插孔是否接触良好......之要避免反复出现拆壳和返修的“一直缠”局面。由于大部分故障是比较简单的,所以“精修”其实是最重要的快修技术,同时也是维护信誉和经济收益的重要手段。

2.巧修一般故障

        对于机芯不生疏,但故障有点儿“东邪西毒”,或者机芯不熟悉,但故障不稀奇的故障机,通过初步观察和检测,有信心、有思路排除故障。这是日常维修中遇到的约三分之一的情况,是各种技巧大显身手的时候。
3.稳修疑难故障
        从维修疑难故障和转手机的经历中明显感觉到:半数以上的难修、慢修和维修失败,不是因为技术程度不够,而是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有问题。在这方面,笔者体会最深的有三点:
        第一,打起精神,消除畏难情绪。特别是维修主流机型,这是我们的饭碗,应当有进取精神,而不可轻言败退。
        第二,遭遇疑难故障是一种很正常的情况,别怨自己见识差,别夸自己水平高,谁干家电维修,都得时刻准备着对抗疑难,因此对于疑难要有一颗平常心,再加信心、耐心和细心,稳住神,沉住气。这种心理状态在尽快攻克难症时尤为重要,有时比技术还重要。
        第三,不要把问题想象得太难、太高深,而要立足于基本理论,甚至常识。经验说明,所谓疑难故障大多也是“土生土长”,令人皱眉挠头的故障常常就在眼皮底下,即使某些涉及科技程度高、认识难以企及的故障,也可能通过拷贝一只存储器或补焊集成块等简单方法就排除了。倒是经验和过高的眼光经常误导思路、制造疑难。我的体会是,降低姿态、放宽眼界,平心静气地使用普通的本分的法子,从基本处平常处着手进行多方面检查,这是对付疑难故障最有效的手段。
4.简修”和“盲修”不常修的机器
        稀有的、拼装的、“老掉牙”的机子,以及一些社会拥有量小的机子,一辈子见不了几个,要“下劲修”得耗费很大精力和时间,而且难保成功。街头维修店免不了接一些专业不对口的活儿,比如工业电子控制板及各种仪表,原理难明,配件难寻,修好修不好很难说。对于这些情况,维修员本着“点到即止”的态度,才会取得高效率和高效益。从看得懂、玩得转的地方着眼,从开关按键、焊点变压器、整流滤波、稳压电路、功率电阻、二极管、晶体管、可控硅、可调电阻等易损处着手检测,修好的机会还是不少的,因为我们看不明白的电路(如密密麻麻的电阻电容、集成块)的故障率却很小。
5.“小修”或“免修”不可修的机器
        有时遇到技术程度过高的,根本配不上件的,特别是贵重、高档的机器(如DV产品、医疗仪器),远远超出现有的维修能力,惹了麻烦担不起,对此更应该持“蜻蜓点水”的姿态,只宜做-些简单检查。维修员不是圣人,坦率地挂出“免战牌”并不失体面;勉强地“知难而进”,于经营可能有害。遭遇特别“难缠”的故障,若及时求援或“转院”也未尝不是好事,如果让-一台机子缠着,肯定影响其他维修工作,不划算。

二、顺在“三步”
    实际的快修是整个维修过程的顺利和流畅,单有精明的检测、巧妙的处理是不够的,拆壳之前对故障现象“认证”和摸底,装壳之前对维修方法的反思和对维修质量的“验收”也是不可忽视的步骤。日常维修实例说明,开头和收尾工作技术含量可能不大,耽误时间却不一定少。要想健步如飞地快修,必须踏踏实实走好“先认证、后检修、再验收”这三步,做到目标明确、修法正确、结果准确,哪一步走歪或失足就不可能快修。
1.先认证
         通过开机试看、动手操作、征询用户等活动,获得必要的信息,从而形成正确的检修思路和对策。
    (1)机子有没有毛病?一部分机子本身并无(用户所说的)毛病,如“图像不清楚”其实是用户的信号线问题,遇此情况如果不分青红皂白螺丝刀先行,结果只能“白修”(冤)。
    (2)机子是怎样的故障现象?有什么规律?维修员必须与用户一致“认证”、达成共识,内容尽量具体、细致;一时试不出问题的,要让用户尽量准确表达故障特征,以便明确.维修目标。
    (3)机子还有其他毛病吗?一机多病的情况不少,但用户是否认同、要不要维修?若要修,要把各种毛病列个清单(至少口头说清)。对于毛病百出、说不定还会修出来几个毛病的旧彩电,最好搞“维修套餐”,给用户讲好“修多少钱的毛病”(大意)。否则,等把要修的主要故障排除了,用户却说这里不行、那里也不好(部分用户的心理是“花了钱就该彻底修好”),你最起码要多拧一遍螺丝。别小看这些“维修序幕”,它不仅是快修的必由路,也是广大个体维修店的生意经。
      (4)什么情况下出的毛病?之前有没有异常反应?修没修过?比如雷击的,高压烧的,震动搞坏的,“昨天好好的,今天一按开关就没反应了”,多为电源启动故障或消磁电阻短路烧保险;“自动搜索之后就没台了”,多为中周老化,诸如此类的一手材料是提供故障特性、提示检修思路的依据。
      (5)积极操作面板按键和遥控器,寻找故障规律。许多故障就是这样不用拆壳就切准了“脉”,而一部分所谓疑难故障,却是由于忽视了这一步才枉费精力的。例如,一台彩显上部和下部各有一束行扭刺,这种故障涉及行场扫描甚至电源,按说是比较复杂的,但通过面板调节发现,当行幅大的时候扭刺消失,行幅小的时候扭刺布满整屏,于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行幅调节电路,并很快查出双二极管枕校电路的下管漏电,换个二极管就好了。另一台彩显水平方向出现扭动,通过面板调节发现,行幅度调小的时候扭动消失,凭经验感觉行电源负载能力差,故- -开壳就检查行电源二次升压电路,发现该电路中场效应开关管源极的两只接地电阻(12)变色,拆下测量发现一只开路,换后故障排除。可见开壳前的“先认”堪称快修技巧。
2.后检修
        这是维修技术最主要、最精彩的内容,也是“快修’的重中之重。
3.再验收
       主要故障排除了,却不一-定是最后的胜利,往往需要回头审视检修结果是否准确、可靠和完善。
       (1)反思处理措施与故障机理是否吻合。特别是对于某些软故障,有时看似修好了,却可能根本没有修对路。为了验证维修结果,以便结束维修,最好重新模拟故障再现。
        例如:一台TA二片机芯彩电,水平亮线。测场块LA7830的②脚(输出端)电压为7V左右,④脚(输人端)电压为25V,判断场块坏,但换场块后故障依旧。随后发现扳动底板时光栅能够恢复正常,仔细补焊场块焊点后,故障不再出现,但这仍然有疑问:场块引脚焊接不良没道理造成④脚电压为25V、②脚电压为7V?因此可以说还没有找准故障原因,难保不返修。推测②、③脚不稳定性漏电,于是冒险将场块②、③脚相连进行验证,开机测电压,果然④脚电压为25V、②脚电压为7V(与原故障相同)。将②、③脚清洗千净,用放大镜观察,发现两脚的铜箔距离太小,且有毛茬,用刀片划开后放心装壳,长期使用证明故障根除。本例中,若没有模拟故障再现这一招,将很难发现故障隐患,也就难避免返修。再者,如果没有找到真正病因就交给用户,必然会给自己的声誉带来影响。
        (2)反思检修范围是否完整、可信,有无遗漏之处。比如对于“不定时水平亮线”这种常见故障,补焊了场输出块,试机就正常了,但别忘看一看偏转线圈插脚、主芯片相关引脚等处的焊接情况,试调一下场幅可调电阻、场频电位器、维修开关等。
        (3)看所换新件或处理措施是否安全、可靠,有无不良的副作用。如新换的场块有‘发烧”迹象,就说明可能没有找到真正的病灶;元件焊在底板背面,有可能装壳时碰掉。
        (4)装壳之前认真检查维修效果是否良好,维修项之外有无需要适当照顾的地方,例如修好水平亮线之后,发现收台“频偏”,就需要伸伸手调调中周;各种插头是否插全插牢,指示灯是否正常等等。全面“验收合格”才能避免反复拆装之累。维修员习惯面对彩电后面,而从对面的镜子里看荧屏,检查效果就打折扣。等把彩电装好机壳、转过脸来,往往发现不是场幅不合适,就是行中心偏移等等,只得再拿起螺丝刀拧一-阵子。以上验收工作一般很快,是花小工夫就可省去大麻烦的求快之计。
三、 快在“八先”
    检修一个故障 ,从何处人手、如何下手才能省时省劲呢?合理的先行思路是关键,稳健的“起手式”和凌厉的“三板斧”是最有效的快修攻势。实践中发现,许多故障本该快修的,结果却成了慢修,主要原因就是开头的思路不对。本着从简、从易、从快和稳健的原则,将经典维修理论与求快思维相结合,编成实用高效的“八先”。
1.先直观检查
         开机壳,先用目光将底板反面正面及显像管等处“扫描”一遍,看有无断裂、脱焊、烧痕、水迹、污渍,元件有无变色、变形、裂缝等异常情况,同时注意高压启动声、打火.声、焦煳味、臭氧气、电容漏液的酸气元件“发烧”等信息,从而迅速发现故障或疑点。直观检查说起来很不新鲜,之所以将它列为第一“先”,有两个重要理由: 一是这种快以秒计的直观检查,最简单易行,“功效比”最高,部分故障依靠分析和测量可能大费周折,却因为“眼尖”而轻易地找到原因;二是直观检查常常被忽视,并因此造成“慢修”和“难修”。初学者往往满脑子想着“技术”,而不把直观检查这种真正管用的技术当回事;部分老行家也缺乏先直观检查的习惯。下面通过两例再作提醒。
        例1:一台TCL 29英寸高清彩电,隔三岔五烧保险。维修员先后更换了消磁电阻、整流滤波元件以及STR-S6708,最后把大板送到我店,我先用直观检查法,仅几秒钟就发现疑点:一只222/2kV尖峰吸收电容有裂痕,用手-一捏就碎裂,说明这只电容曾经因漏电而过热,极可能是故障根源;更换电容后,长期使用- 直正常。
         例2:一台电动车充电器,连烧数只振荡块uC3842 ,均为开机瞬间就烧,且均为⑦脚(电源端)对地击穿。检查半个钟头,连光耦TL431(次级电压误差检测)等都换了,仍然是通电就烧。后来在电源进线中串入25W灯泡,发现灯泡亮(说明开关电源已经振荡),测振荡块⑦脚电压达到30V,而次级输出电压一点也没有,则次级无输出->光耦及欺前的稳压控制电路全部失效->振荡块工作电源异常升高->振荡块击穿。观察次级整流管(肖特基共阴二极管),两只引脚脱焊,“一烙铁”之后就-切正常。刚拆开这台充电器的时候,曾经发现整流管散热片支脚开焊,还焊了两下,如果当时进步观察整流管,哪还用得着那么多的“技术”和工夫? 
2.先粗略检查
         尽快判断故障性质和大体部位,或最快获得故障线索。例如对于不开机故障,用假负载法和断开CPU待机控制法,就能很快查出是电源故障还是负载故障或CPU工作异常。再如检修黑屏故障,先看本机按键或遥控器操作是否有效,有无字符、有无伴音、显像管灯丝是否亮,行输出有无脉冲,调高加速极电压看屏幕是否亮、光栅是否正常,根据这几方面的检查结果,就可大致认定故障性质(CPU故障、电源故障、扫描故障、显像管坏、视放截止等),从而形成更明确的检修思路。
         粗略检查经常需要一些简单粗放的操作,如上文调高加速极电压。又如针对视放截止故障,扳一扳维修开关、拧一拧副亮度可调电阻(这两个件故障率高),敲一敲底板(看是否存在接触不良),诸如此类以“动手”为特点的检查方法,操作简单易行,费时很少,发现故障线索的机会却很大。与传统中紧跟检修流程步步靠测量的规范方法相比,粗放的操作显然不够“本分”,但这是快修的特色之一。
3.先查“三易”(易出故障、易检查、易处理)
     易出故障”指某些元件和电路易“烧”、易老化、易脱焊等。例如电源、行输出等电路易损,检修无光无声故障时应对其先行检查。先检查更换焊点、按键开关、中周、可调电阻、电解电容等与故障相关的易损件,是对付老彩电的绝招。对于新型机或复杂故障也应该从易损件着手。
          “易检查”是指检测方便、电路熟悉等,例如大管子、大电容变压器等元件,位置显眼、检测方便;显像管、高频头、行输出、场输出等电路有比较固定的电路,比较熟悉容易检查,因此检修相关故障时先从这类元件和电路下手,这就占了便利和优势。面对不熟悉的机型或复杂的故障,心里可能“没谱”,但可以发挥现有的经验抢占先机,即先检查熟悉的电路和元件。实际上大多数故障是从“易检查”之处发现问题的。况且,让检修先进行起来,就会不断地发现新情况,形成新思路。检修高端机型,大板、小板、双面板、贴片件等可能令人暂时找不到方向,但总能找到几个关键之处,如电源部分“+B”、光耦,数字板电源端和总线端,CPU部分键盘电路和时钟电路。总之,无论有无图纸资料和检修经验,都必从这些关键之处开始“摸底”。
         对于多种故障现象并存的,从“易处理”处人手,先把最容易对付的故障搞定,在清理局面、整顿思路时,说不定其他复杂故障也同时排除了。
         先查“三易”属于深人浅出、厚积薄发的技术层次,既不同于学术中严谨细致的检修逻辑,也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浅陋方法。如果检查“三易”得不出结果,就需要回过头来重新分析电路原理,再想检修思路,而在新的检修思路中,仍然是寻找新的“易”作为切人点。
         例1:一台彩电开机后即关机。某徒弟搬来图集准备规范作战,笔者吩咐他先把有打火迹象的高压帽换掉(易处理),谁知换后试机故障排除。
         例2:一台三洋单片机芯彩电,按本机键或遥控器任何一键都出现TV/AV转换操作(或其他操作)。前任维修员已经检查了该机的按键(焊点是新的),并试换过CPU芯片。笔者接手后,从易损件着眼,重新检查本机按键,果然发现某键触点与外壳漏电,换新后正常。
          例3:接修一台BenQ(明基)液晶显示器,故障现象是能够二次开机(指示灯变为蓝色),但黑屏。笔者运用“盲修”战术,从易损件、易检查思路出发,出手就查大个头的晶体管二极管(数量并不多),方法是用指针万用表Rx10k挡测PN结正向电阻。大约不到一分钟,就发现背光灯升压电路中的一只三极管(C5707 )击穿,并发现开关变压器引脚脱焊(损管原因),更换损坏件并补焊后试机,故障排除。
         例4:一乡下同行接修一台创维21英寸彩电,高压包打火,更换高压包后交付使用,用户反映刚开机时正常,过一会儿就“黑了”;送到维修店,调一下加速极电压就一直正常,第二天再开机还是先正常后黑屏;更换三个高压包均如此。
        同行将主板交我检查。我从易损、易查的思路出发,一开始就盯上高压包的ABL脚,发现ABL脚呈20V以上的负压(异常),果断更换该脚接行电源的120k电阻(易损),故障依旧,回头测电阻,正常;再查ABL滤波电容(0.1uF/100V,ABL滤波电容有-定的故障率),无充放电现象(此容量用指针表Rx10k挡应该测出明显的指针摆动),更换此电容后故障彻底排除。

4.先查电源。

         这里所说的电源,不单指开关电源或主电源,而是与所修故障密切相关的各级电源,如市电整流300V,行电源+ B(它与电源输出端+B之间加上滤波电感之后,就不是同一意义的电源了),小信号电源12V或9V、8V、5V,电脑电源5V、3.3V,调谐电源33V,以及行振荡电源、场输出电源、音频功放电源等。电源电路承载的电压、电流都是最高的,过压过流的机会最多,发热现象也比较明显,因此故障率高;电源造成的故障往往是综合性的,因此现象复杂、难以一眼看穿。所以,应把主电源和相关电源作为第-类关键点先行检测,除非故障非常简单明了,根本用不着万用表。对电源的检测内容有有没有电压,电压是否偏高或偏低,电压稳不稳,电源负载能力差不差,纹波大不大,接地有无问题(地也是“电源”的一方面)。除了用表检测外,还要及时用上眼,滤波电容鼓了、限流电阻变色了、整流管脱焊了,应该先处理。

        忽视对电源的检查,是最常见的慢修原因。例如:某同行检修无彩故障,将解码电路搞得天翻地覆,却没有查到真正原因一解码块供电不足(12V电源降为10,5V);AFT电压怎么调也不理想,拧烂几只中周后才发现中放电源偏低,这是我最近的慢修经历; 一台三洋25英寸彩电电源输出不稳,商场维修员轮番出马把电源电路扫荡几遍,最后作为“癌症”找我诊断,一测市电整流电压,达到500多伏,拿掉桥式整流/倍压整流切换IC(MK1110),故障排除。

5.先上保险。

         检查某管击穿,换个管就开机,开机又烧管,杂志上常有这样的检修实例。每读至此,总是惋惜:对于“烧”,怎能没有保险意识和保护措施呢?形象点说,保护措施是维修所依赖的一-根手杖。对于暂时不明原因的烧管、烧块故障,加上简单有效的保护措施,其意义不仅在于防止再烧,还在于创造彩电安全工作的条件,以便于通电检查。

    安全保险措施可用三个字概括:查限、分。“查”即积极检查“烧”的原因,例如对于烧开关管故障,要争取找到元件脱焊、滤波电容失效负载损坏等可能造成开关管损坏的危险因子;“限”即限制管块的工作电压和电流,或限制温度、频率、负载,以进行安全试机,例如给电源串联灯泡进行限流、给行管加并逆程电容降低行脉冲幅度等等;“分”即及时分开相互牵连的电路,将有烧管烧块险情的电路隔离开单独检修,一方面避免一烧一串的可能,另一方面避免其他电路原因造成烧管烧块,再一方面是利于整理局面、分断故障。例如断开负载和CPU控制接假负载修电源,就是“分”的技巧。

6.先断后再前进。

       雷击的、摔坏的损坏严重的、被人修过的,对于这样的彩电,最好先用尽可能简单、快速的办法粗略判断大件和关键件(如显像管电脑块等)是否损坏,看到电源行扫描部分被人修过,或ABL端电阻烧黑,就该先给显像管打个问号。对雷击彩电,应该先留意电脑芯片或超级单片等贵重的不易更换的元器件是否损坏。及早估量出机器损坏程度,自己心中有数,也给用户一个明白话,尽量避免那种修了半天才发现“不值修”、“不能修”等劳而无功的“白修”,以及“说不明白”和麻烦缠身。这一“先”,是我吃了多少次亏之后才得出的教训。

        粗略检查电脑块的方法: (1)测量5V对地电阻,一般测存储器⑧脚和④脚之间电阻就可以,若阻值很小或为0,电脑块损坏的可能性就很大了。(2)雷击机的电源可能工作不正常,因此用外加电源的方法检查CPU比较稳妥方便。当给CPU单独加上5V电源时,发现电流过大(正常小于100mA),CPU很可能不行了。(3 )测量复位脚电压,该电压往往是晴雨表,如果明显降低(对正常为5V的而言),CPU就可能坏了。(4)粗测晶振两端对地电压,如果为0V或5V,则CPU是很可疑的。.(5 )按频道升降键,看VT控制脚电压(或高频头VT端电压)是否变化,若变化,则CPU大致是正常的。(6)测量AFT输人端对地及对VDD的电阻值,用指针表RX100挡测时,正常值应在1k以上。经验说明,此端内部A/D转换电路比较脆弱。(7)测量遥控接收头输出端电压(一般4V左右,有遥控信号输人时电压波动),大致判定接收头是否损坏。接收头如果击穿,CPU就有可能损坏,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认。

7.先从“前一步”着想。

        将原发故障排除后,却出现另外的看似不相千的故障,这是维修中常有的事。遇此情况,思路要先回到第一检修现场,检查处理措施或所换元件有无问题,分析新故障与原发故障有无内在联系。在维修过程中,某一操作之后出现了新的故障,应以这一步操作为线索先行检查。对于前维修员动过的地方,要先留意。先想“前一步”是避免走弯路的一-种基本思维技巧。

       一台康佳大屏幕彩电由于行偏转线圈开路而烧了行管和行限流保护电阻,补焊和换件后开机发现电脑频繁关机,围绕电脑的硬件、软件忙乎一整天,最后回过头来把新换的行限流保护电阻由0.6802换为设计值0.470后故障排除,随后明白道理:此电阻增大后引起行过流保护电路误动作。
       另一同行也谈了类似体会:修M11机芯彩电顶部亮线故障,换了场输出管附近的一只电解电容就好了,装上机壳却发现没有屏显字符了,围绕电脑板修了半天,最后发现问题出在新换的电容上,原机为10uF/100V,新换的为100uF/10V,造成场脉冲幅度严重不足,CPU缺失场脉冲而不能产生字符。

 8.遇难先换件。

         遇到软故障,先把几个可疑元件一次性全部换新,通常能够取得高效率,如某彩电有时偏红色,拆壳检修时却正常,对此不必费时等候故障出现后“检”修,而先把红色视放管、红色字符放大管、红色偏置和两只可调电阻换下来再说,对于小件是不用计较成本的。对付疑难故障、复杂故障,先试换影响范围广的,或易损的、更换方便的、不易检测的元件,如集成块、中周。当然,如果集成块更换困难就不必“先换”了。遇到软件故障、硬件故障难以分辨的情况,先换存储器试一试,哪怕换只空白存储器(部分机型可行),若是原来的故障现象消失(可能增加其他故障),就可动手向软件算账。厂家维修员每遇“看不透”的故障,不管什么情况,先换存储器,常常马到成功。我在维修彩显疑难故障时,先换存储器时常获得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