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率是指电视机每秒能显示多少幅完整的电视图像,也称帧频。有人说刷新率越高越好,其实不然。众所周知,液晶电视的刷新率一般设置为60Hz,而显像管的显示器的刷新率要求不低于75Hz,这是为什么呢?
        电视显像采用的是扫描方式,并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特点。利用扫描把一副画面变成一个在时间轴上连续的信号,即实现所谓空间到时间的转换,这样才能实现用电信号传送活动画面的可能。其实,在一个时刻,传输的只是一个点的信息。在接收端要按照同样的方式还原出来,一个时刻也是激发一个像素,传统的CRT模拟电视是利用人的视觉暂留和显像管的余晖形成一场画面。要完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即所谓的视频,我国的PAL制要求-秒钟要显示50场(有些制式是60场)相关画面(隔行方式是25帧,两场合成一帧,逐行显示就是50帧)。在电脑显示中,均是采用逐行扫描方式(隔行的信号也都通过倍频转化成逐行信号),所以场频也就等于帧频,俗称刷新率。电影胶片每秒只摄取24幅不同的画面,实际播放时每个画面要重复播放两次,相当于刷新率是48Hz。一般来说,只要刷新率超过30Hz,肉眼就很难分辨;当刷新率超过50Hz时,肉眼已无法分辨。作为电视的标准,50Hz或者60Hz的刷新率已经足够。但是,对于近距离观看的CRT显示器而言,由于其逐点扫描且不具有亮度保持的特点50/60Hz就显得不足,所以要求显示器的刷新率不低于75Hz。
        由于不能改变信号源原始的格式(摄像时原始的格式就决定了视频信号最大可能的清晰度),在接收端提高刷新率,只能消除闪烁,其实不能真正提高清晰度与画质,也不能真正提高高速运动物体的解析度。提高刷新率,按道理说应该相应增加信息量,因此会在显示端只“制造”一些不存在的新帧,这就是所谓的插帧技术(通过重复利用或者是通过运动估测算出来的人造帧,不是原始的信息)。这些技术和隔行变为逐行的倍频技术一样,都是视频信号数字化以后的后续处理,不能改变原始信号的格式,只能较好地消除图像的闪烁。
        无论是液晶屏还是过去的阴极射线管(CRT)要显示的信号是一样的,都是以扫描为基础的视频信号。对于液晶屏来讲,为什么只需设置60Hz的刷新率即可?这要从液晶成像的特点说起。液晶屏不像显像管那样每一个时刻只激发一个像素点,逐点扫描形成行,而是逐行形成场和帧来显示图像的,即在液晶屏中一行像素是同时显示的。也就是说CRT显示是像素点逐点显示,符合视频信号形成时取样的顺序,而液晶显示是像素点逐行显示,行像素需要存储,因而液晶显示的时候是要改变原来信号的组织结构和时序,因此需采用数字寻址的方式。由于它是一行像素同时显示,然后逐行形成帧,加之液晶没有余辉特性,所以需用特殊的电路来保持一个像素的亮度,使液晶屏具有亮度保持的特点,在刷新之前,亮度是不变的(显像管是用余辉来维持的),这样,就不存在显像管闪烁问题了,60Hz已完全足够满足要求。对一般的用户而言,液晶电视的刷新率超过60Hz已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另外,一般的视频(包括所有的高清电视标准)在形成的时候刷新率不过60Hz (我国的标准是50Hz),再高只能制造一些原始信息不存在的新帧,也就没有真正的实际意义了。而且液晶的响应速度和显像管不能相比,如果过高的刷新率超过液晶的响应速度,会使图像拖尾现象明显。
         再者,在液晶电视中,提高响应速度和提高颜色的鲜艳度以及彩色视角是相互制约的,所以,液晶显示器的刷新率一般不高于 60Hz。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比如高速大型游戏中,信号的刷新率可能超过60Hz,达到120Hz,甚至更高,这就需要配备相应的视频解码电路或显卡,以及响应速度极快的显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