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加电压法是一种快捷的检测方法,其原理是直接或间接给怀疑元件外加电压,使其发热,用手触摸怀疑元件(主要是芯片、二极管等半导体元件,体积较大的旁路电容等),如有明显温升甚至发烫的,很有 可能就是故障元件。
        逻辑板供电铰复杂,主板送来的供电电压经逻辑板上的电源变换芯片变换后,会有多组电压输出,如2.5V、3.3V、5V、12V、15V、18V、-7V等。加之,逻辑板上有许多贴片芯片和电阻、电容元件,若采用常规检测方法,要在这双面电路板上准确地找出故障元件显得非常困难,这时可采用外加电压法一试。
        本法需一台电压为0V~12V、电流大于2A且有电流指示的直流稳压电源,“-”极接地,“+”极接逻辑板供电端。如能确定哪路供电有问题,“+”极就接这一路的供电点。范围越小,效果越好。给逻辑板的供电电压不能超过正常的供电电压。若板上某元件有短路性故障,这时加上很低的电压就会有很大电流(控制在1A内),并且绝大部分电流将流向故障元件,故障元件的温度必然很高,而正常元件不会发热损坏。
        采用此法时,若发热元件不正一个,有可能是正常元件给故障元件供应较大电流而引起发热,这时可分别给这两个发热元件的非接地端单独供电,通电时间不可过长,能感觉到温升元件就断电分析情况,这样也可以较快地找到故障元件。
        采用上述方法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电压从 0V起调,密切关注电流,慢慢调大到某值(如300mA)停一下,触摸元件后再逐步加大电流试验。
         2.大芯片热容量大,散热快,通电时间需长些;带散热片的要取 下,且应触摸芯片中心部位。
         3.事先分析线路,测量各旁路电容的在线电阻(红笔接地),选阻值小的先通电试验。
         4.此法适用于检测有直流短路或负载过重的故障,但不适用检测交流负载短路和大功率元件短路的故障。
         5.有时因故障元件不稳定致使供电电流不稳定,因此实际操作时无须关注具体的电流值,注意控制最大电流,即可。另外,供电电压应循序渐进逐步加大。
    提示:在实修中,若手头没有合适的可调稳压电源,可用台式电脑的ATX电源(短接20线插头的绿线和黑线即可强制启动),其3.3V5V和12V都能提供大电流,还可用多节全新的1号电池串联,也可用手机锂电池,或用6V或12V电瓶串联二极管供电。
         例1:一台东芝37A3000C液晶彩电,开机后有声无图,屏幕上有暗光,无屏显菜单,遥控、键控均,分析检修:根据故障现象初步判断电源、背光电路和主板控制系统正常,故障部位可能在主板上图像处理电路逻辑板或液晶屏上。
        并测量主板给逻辑板供电的电压,发现仅2V(不正常)。拔下上屏线,主板供电恢复为正常的12V;在该+12V上接上20Ω电阻作假负载,12V电压稳定,这说明主板的12V供电正常。用万用表RX10挡测量逻辑板供电端的对地电阻,仅为100Ω(偏小);拆下逻辑板连接液晶屏的4条排线,取下逻辑板观察,无元件烧坏痕迹,测供电端对地电阻仍为100Ω,说明故障点就在逻辑板上。
        在逻辑板12V的供电端上外加电压,当供电电压为3V时,电流就达到了1A(不稳定),这说明该供电电路有短路点。用手触摸后发现,二极管D302和贴片电容C321发热。在路检测D302并无短路,直接在C321非接地端外加2.5V电压,电流就达1A,3s后电容外壳烫手,在此过程中D302不热。拆下C321,用万用表RX1挡测得C321漏电电阻约12Ω,这时测得12V供电端在路电阻为900Ω。查看线路,发现该电容为AVDD电压的旁路电容,从其他板上取来一只同型电容换上试机,图像正常。
         例2:一台飞利浦42英寸液晶电视,有声无光。分析检修:客户说:厂家特约售后服务部上门换了一块有排线的小电路板无效后,告知屏坏了换屏需4000元(当时新机6000元),现送我处求证。
        拆机发现逻辑板与液晶屏相连的排线有一处因发热变形了,测该点对地电阻仅为5Ω;拔下排线,对地电阻上升到1kΩ,证明屏确实坏了。和客户商量后拆开屏体上部的铁罩,里面有一块狭长的线路板,上面有芯片及阻容元件。用上述外加电压法检查,发现一只电容发烫。该处由2个同样的电容并联,拆下坏的一只后再测该点对地电阻,为800Ω。拆下另一只电容测得容量为0.47uF,于是找来一只0.47uF的贴片电容换上后开机,故障排除。